沙龙会




      中成药价格上涨 是“超前”还是“滞后”?

      浏览量 :111 栏目  :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 :2018-09-12

      医药网9月12日讯 近期,中成药价格暴涨的消息在全国各地“刷屏”,患者压力骤增 ,大呼吃不起了 。事实上,随着中药材价格上涨,国内中成药价格出现大范围涨价已是大趋势 。对此 ,贵州联盛药业有限公司品牌运营总监冯淑杰和佐今明营销公司总经理袁永华一致认为,中成药涨价只是一个现象 ,影响它们的因素却是一个深层次的系统问题 ,绝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涨”。

       
          随着国家对中成药的政策扶持,质量严格监管,以及不断完善中成药溯源体系的背景下,涨价趋势在今年仍将大概率持续,从以往的上涨周期来看,此轮中药材涨势可能要延续到2018年底。那么,中药材的价格照这样涨下去,中成药企业还能撑下去吗?
       
          中成药涨价是“触底反弹”?
       
          中药作为我国民族医药产业,长期以来都是国内医药政策扶持的重要领域,中药产业主要由中药材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部分组成。近年来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以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中成药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长。近期,笔者发现多个省份的中成药价格上涨。对于中成药的涨价,有业内人士认为其原因是中药材价格上涨,也有人士认为不排除有部分企业借机炒作。
       
          对此,袁永华和北京宝成普济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孙跃武一致认为,造成中成药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归纳以下几点:一是政策层面,如94号文件及税改 ,行业规范,原材料道地药材的稀缺与质量要求提高;二是生产企业的成本上升,例如原材料、人工、生产工艺规范与核查飞检、环保严控导致包辅材料的大幅度上涨及个别原材料被垄断;三是随着医改政策的落地执行 ,营销环境发生变化 ,要求市场运作精细化,专业化、学术化营销成本也在攀升等系统因素。
       
          除了以上导致中成药涨价的因素之外,孙跃武还进一步补充道 ,药材的辅料、包装以及不断改进的工艺设备,也是导致各类中成药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 ,早在2017年就有消息称,在经历三年“低位徘徊”之后,大宗中药材价格2016年开始触底反弹,中药材的涨价带动了中成药、中药饮片的价格上升。当时就有分析人士称,从以往的上涨周期来看,中药材涨势将延续到2018年底。业内人士认为 ,随着人工成本等企业运营成本不断上涨,未来一段时间内,药企尤其是中成药企业的产品涨价趋势还将持续 。
       
          据报道 ,7月许多中成药纷纷涨价,药店里面每年上调价格已是近年常态 。例如昆明中药厂生产的天麻祛风补片从14元涨到28元,清肺化痰丸从7.2元涨到24.5元,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丸的价格也上涨了一倍左右。又如北京市东城区国大药房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复方片仔癀软膏10g的售价从此前的40多元涨到如今的59.8元;吉林敖东的安神补脑液也涨价了,产品10ml*10支规格的零售价格将调整为32元/盒,涨价幅度接近30%。
       
          对于这些药品的涨价,冯淑杰表示 ,一个成熟产品的价格上调绝不是偶然 ,企业在做出产品价格调整的同时 ,是经过深度市场调研,并综合众多因素慎重考虑的,考虑到市场竞争,价格调整是市场研究的结果,不是企业领导人拍脑门的决定。
       
          本报特约观察家、知名医药营销人吴延兵也认同这说法,另外袁永华补充道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成药企负责人,很能理解价格的上涨是必要的合理的,无论是上涨的幅度还是产品价格的确定,都一定不是简单的涨价 ,价格是在保证利润水平的前提下经过测算的,会考虑到实际运转成本 、品牌知名度、产品的疗效及消费者的接受度 。
       
          显然 ,本身药品零售价定价权国家已经下放给企业 ,由企业本身来控制,所定的价格会随着成本的增加而提升 ,至于幅度合不合理,没有相应的评定标准,应交给市场来评判 ,看市场接受度如何,若市场接受度可以,那说明这个提价是合理的,每个产品的原料、提升的空间 、幅度都不一样,相应的市场价和零售价的提升幅度也是不一样的 ,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适合市场的需求 ,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
       
          从东阿阿胶到片仔癀,再到马应龙,中成药涨价俨然已成为行业常态,并且远未有停止的势头。再从各大省份所公布的涨价中成药品种来看,不难发现,都属于OTC药品。在吴延兵和孙跃武看来,从OTC药品的本质来讲 ,是消费者自发主动购买的药品;再者 ,与处方药相比 ,OTC药品不受政策的限制 ,企业可以自主进行定价 ,OTC药品的价格更符合市场环境  ,其价格上涨是市场行为,也是市场的导向。
       
          药企“抢滩”仍有待时日
       
          对于中成药价格上涨,一直以来 ,行业内人士都是议论纷纷。更有人士指出,中成药涨价将会成为趋势,会有更多的药企跟随其后。对此,袁永华表示赞同,中成药涨价趋势会是长期效应,会有企业不断根据自己的成本来调整。冯淑杰还进一步补充道,如果是某个领域的领头产品、品牌产品的价格上调,肯定会带动整个品类价格的浮动,东阿阿胶带动的阿胶品类 、汇仁肾宝片带动男性滋补类产品都是很显著的例子。
       
          然而,吴延兵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不能说是趋势,药品价格有上升也有下降 ,其价格的上涨是由很多因素来决定,但主要还是根据市场的调节以及市场的变化来决定。同理,也不会有更多的药企跟随 ,药企提升价格是根据自身产品的市场情况而决定,不会因为其他药企的涨价而涨价 。”他还进一步补充道,对于涨价的企业,跟其合作的客户 、伙伴一定要清晰说明为何涨价,毕竟对于企业 、客户以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会有影响 。
       
          近年来,国家为推动中药行业结构优化与发展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成药市场销售稳中有增 ,在整个中药产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日益扩大,我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程度也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发展中医药在“健康中国”的大国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政策也不断出台 ,给行业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机会  。这也意味着,中成药市场将迎来爆发期 ,未来行业前景看好。
       
          对于近期中成药价格上涨 ,于政府而言,应采取统一监管还是自行放任 ,再次引起业内人士的谈论。在冯淑杰看来,一个产品的价格如果和质量背离,或者是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和供给,等待它的将是政府和市场的严惩,必将是死路一条。药 ,是特殊商品,治病救人是关键 ,政府应该在市场机制下进行监督 ,而不是“管死”或者“放任”,更多地应该是引导和疏导 。同时,“实战检验出真知”,市场如战场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 。
       
          中成药价格上涨  ,自然对于中国的用药市场也是一件重大事件。近年来,国家对于中药材的监管越来越严格 ,这也迫使相关的生产企业为了达到监管要求而不断改进升级生产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企业的投入带来一定的压力。
       
          对此,专家有着不同的见解 ,孙跃武和袁永华一致认为,中成药价格的上涨对于药企来说影响比较大 。孙跃武认为,首先从整体的发展来讲 ,有了一定的利润,企业的运营应该会有所好转,这给了中成药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如产品宣传 、产品质量的提升,健康知识的介绍等 ;其次,因价格上涨是所有企业都会参与的一个过程,有可能会存在质量不高的产品参与其中,并浑水摸鱼地抬高价格,以至于对消费者造成损害。而袁永华认为中成药涨价将会影响到企业是否会成为品牌企业、是否拥有专业的营销团队与网络以及营销推广是否有能够专业学术化 。他还建议 ,面对当前涨价情况 ,企业应采取规范经营、科学管理降低营销成本 ,强化专业的营销团队与网络,提升品牌与产品价值的措施来应对 。
       
          但吴延兵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从整体的格局上来看,对于药企应该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对于个别药企来说 ,还是会有较小的影响,其销量会因价格的上涨有一定的下降或者平衡。”他还强调道 ,价格一旦上涨,一定要将提价原因如实告知合作伙伴、客户以及消费者,否则将会失去很多的市场及客户资源。
       
          事物发展总是两面性,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 。按“五年一小涨,十年一大涨”的“药市周期论” ,今年应正逢新一轮中药材涨价高潮 。无论意愿有多美好,零售端的中成药价格上涨或成为下半年大趋势。在价格不得不上涨时 ,最需要调整的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树立和支撑,而支撑品牌的基础就是产品品质 。
       
          “著名管理学者陈春华教授一直在倡导,企业在追寻‘深具人性关怀的盈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商业逻辑应该回归到可持续性。只要你提供的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商业就得以永续。历史长河中得以千年延续的,都是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药企业如果能够真正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果能够真正理解人们对生活向往的价值,以产品为桥梁 ,进行一场和患者、和用户的‘交心对话’,让患者和用户感到好意和温暖 ,就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品牌的内在价值 。”冯淑杰说道。


      热线电话(办公室) 0838-5106622
      不良反应(工作日) 0838-5102216
      人力资源 0838-5581887
      表单大师
      问卷星



        XML地图